当我们的记忆还停留在团购广告遍布大街小巷的“歌舞升平”里时,现实的故事却突然来了个大反转:8月底,陆续有团购网站传出暂缓扩张、广告费无法按时支付、裁员等令人不安的消息。 带着盈利模式清晰的“倩影”,团购在国内一度“人见人爱”,短短一年多,团购网站的数量达到5000多家,融资规模达到4.1亿美元,占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融资规模的14%,单一公司的员工数甚至达到5000多人。可这网站一多就容易审美疲劳,消费者的热情消退得很快,眼下通过团购达到的销售往往还不及以往的一半。 团购迅速“迟暮”的症结在哪儿?美国Groupon的毛利率可以达到近30%,可在国内,前赴后继的中小型团购网站拿出层出不穷的促销竞争,网购大军也逐渐加入团购业的竞争格局,在如此大的压力下,30%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大家都忙于打价格战更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由于无暇顾及售后等其他服务,各种有关团购的投诉不断爆出。 也许有人会说,“乱战”让团购迅速降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剩下的都会是些“精英”。但笔者对此不无怀疑,坚持下来的自然会是财大气粗的,等竞争者都死光了,它们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团购吗? 转载自QQ币一网www.qqb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