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坛系统升级为Xenforo,欢迎大家测试!
    排除公告

在听张学友的李香兰

本帖由 相当2006-04-10 发布。版面名称:谈天说地

  1.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大颤真牛B

    学不来
     
  2. 小叶

    小叶 New Member

    注册:
    2005-09-04
    帖子:
    17,941
    赞:
    33
    我喜欢 华仔的 《朱颜记》
     
  3. amt

    amt New Member

    注册:
    2005-12-13
    帖子:
    8,582
    赞:
    67
    我谁的都学不来,,汗,加强联系....
     
  4.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李香兰 学友绝对的最牛X的歌曲
     
  5.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我只想听你的 不是学别人的
     
  6.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李香兰,日本籍。父母酷爱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文明。于1906年来到中国定居。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称她为豆豆。1920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奉天(今沈阳)附近的北烟台,时值伪满洲国成立,不久举家迁往抚顺。目睹着中国大地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的惨状,在沈阳铁路局工作的父亲山口文雄和同样崇拜中国文化的母亲石桥爱十分哀痛却满是无奈,他们只能把中日友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出生在中国的女儿身上。他们将她许给当时任沈阳银行总裁的好友李际春将军做养女,李香兰这个名字就是李际春起的,“香兰”是他自己曾经用过的笔名,后来李香兰就以此作为自己的艺名。
    由于她从小天生丽质,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的艺术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日本侵略者操纵策划的伪“满洲电影协会”相中。他们动员她入会,并决定将她大力包装,作为中国歌星推出,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无知的她心中满怀对伪“满洲国”的无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歌曲,更以一曲《夜来香》而声名大噪。
    她本人单纯善良,希望中日友好,却被人利用、愚弄,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由此看来,她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牺牲者,后来的种种遭际,皆因时代所致。“一个被时代、被一种虚妄的政策所愚弄的人,如果噩梦醒来后,能够有机会对当时的行为反思,或者加以解释说明,也是幸福的。”她对伪满“宫廷挂”兼关东军参谋长吉岗中将说的这些话,也可以作为她对于自己前半生的说明。
    1974年,她被选为日本的参议员,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舞台。同时她还与新闻撰稿人藤原作弥共同执笔写作《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通过这本自传,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的和平挚愿。作为历史的牺牲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记:“这全都是事实呀!”
    1937年,她以中国人的身份随同学到中南海参加一个为纪念“一二.九”死难同胞而举行的默祷会。会上大家纷纷表决心:有的要到南京去找国民政府,有的要去陕北参加红军,还有人表示要留下来战斗到最后一口气。当被问及“假如有日本军侵入北京,该怎么办”时,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我,站在北京的城墙上。”对于既爱祖国,又爱自己故国的她,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站在北京的城墙上”或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正如她在自传中写的,“我只能这样说” 。站在城墙上,从外面飞来的是日本炮火,从城墙里面打来的是中国铅弹,不管被哪一方打中,双方的子弹“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个死去。我本能地想,这是我最好的出路。”
    这种情绪困扰了她很久,她在自传中曾描述过面对这种自相矛盾的无能为力和无比痛苦:“中国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骗了中国人。一种罪恶感缠绕着我的心,仿佛走进了一条死胡同,陷入了绝境。”她自己也几次下决心公布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但都没有勇气去做。尽管如此,由于从小生活在中国,她对中国的感情还是十分真实的。她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历史见证人。她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目睹了“平顶山事件”,在一些日本人矢口否认这段罪恶历史的时候,她敢于在日本右翼的重压下郑重而又沉痛地宣告:日本应该向中国人民谢罪!在自传里,她的语言表达也经常是“要去日本了”、“要回中国了”。
     
  7.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8.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9.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晚年的李香兰,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之后就蹊跷离开人世
    [​IMG]
     
  10.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
    李香兰
      我推这首歌为华语音乐的第一神品。

    学友的《李香兰》也有几个版本,包括CD版,几个演唱会版。我听来听去,觉得只有2002音乐之旅那个最好(学友的歌,总体来说,是CD不如演唱会。听了他的演唱会,再听CD,真还有些不能接受。我想只有一个真正优秀的歌手,才能把演唱会唱得比CD好一个大大的档次。因为真正优秀的歌手必然是临场型的,只有现场与听众面对面的交流,才能让音乐在流动中升华;这也好比最优秀的演员往往出现在话剧舞台上,比如中国的于是之和焦晃……)。听过这个之后,有余调尽废之感。音乐之旅里面的《李香兰》,又尤其是最后一场压轴的拉斯维加斯演唱会中的版本,撼人至深。看DVD现场,学友一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央,巨大的圆柱光束投射在他站立的区域,学友白发白衣,鱼鳞缎面的华美燕尾服,优雅的兰花指,他动情无比的演唱,此前全场歌迷此起彼伏的“学友!学友!”的呼声全部消泯,人山人海的全场只听得学友那爱意彻骨、凄美绝伦的歌声,从会场中央缓缓响起,向四周弥散开来,沁入每一个人的心间,真是此时不醉更在何时……
      
      我开始听李香兰的时候,还是听MP3,还不是看DVD现场。那是江东门雨雪飘飘的寒夜,一个人缩在被窝里,学友如泣如诉的声音从耳塞里传来,透过耳膜缓缓沁入心田,继而扩散到四肢百骸、全身每一颗细胞,那种感觉,是说不出的受用,似乎身心被融化在温泉里,又如骨骸被熔化在炉灶中,又是熨贴无比又是耳目灼热,恍然文明在心里绝了迹,万物齐了生死,沧海桑田几世轮回不过昙花一现樱花一树,终不免落红如雨簌簌坠地,竟有无从殉情却一意殉情的冲动。这不是灵魂出壳的感觉,而是灵魂在皮囊内外萦绕不去,欲去还休……
      那段时间听这歌听得上了瘾,每晚写作或看书之时,必把它放出耳边。那时正在温习大唐双龙传,最喜子陵和妃媗、青璇、婠婠的情节,读到大唐最后一卷第63卷,触目而来尽是淡淡的忧伤,这哀怨有似亘古不移一般。书中写来,玉鹤庵绵绵雨粉漫天而下,子陵陪青璇为母亲碧秀心守灵,石之轩悲歌一曲“大风卷兮,林木为摧,意苦若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往,苦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空潭沥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歌声疲惫嘶哑、情深悲慨,仿似毕生飘荡,孤独卖艺于街头的歌者,又若浪迹天涯无有着落的浪子,历经千山万水,心疲力累的回到最后归宿之地,唱出忏情的悲歌,而岁月已涤尽他曾一度拥有的光辉。而其荒凉悲壮,又仿若旅者在荒漠不毛之地,失去一切希望后,如蚕吐丝般献上命运终结的悲曲。触目行行字,来耳片片声,看着子陵的怅然,青璇的清泪,邪王的断肠,听着学友凄清冷美的李香兰,真是人何以堪……

      这首歌以中高音为主。学友的嗓音是高中低通吃,低音如《如果这都不算爱》之醇厚低徊,中音如《情网》之萦梁绕柱三日不去,高音部分就更令人迷醉了,他有本事在极高的音段,仍能把嗓子拉得浑厚回旋,如《一生一火花》之数段高音。他在高音部分的颤音与直音,可以随心所欲自在转换,颤音的快慢轻重还可以自在控制。着实令人叹为听止。他运用颤音,可以鼻头一收,声声洞箫就嗡嗡嗡的出来了;可以聚气成线,一丝一丝一缕一缕拉得呜咽如泉;胸腔音尤其是他无人可比的特色,他把底气吐足,胸腔嗓子鼻头一齐共振,那醇厚的颤音可以令听者四肢百骸跟着轻轻颤动,如泡温泉,舒服到骨子里。他若要扯开嗓子,那一股气劲就从肺腑霎时间一片拉来,呼出苍凉强劲的直音,却是干而不涩,令听者有草原纵马,披襟带风的快感,却无丝丝被撕裂的尖利之感(这种音唱不好就易出现这种问题,俺在KTV尝试了多次,每次都刹羽而归)。
      我觉得学友的颤音发展到现在,几近完美,跟年轻时的相比,少了圆润而多了些沧桑,如老酒一般醇厚,又如金属一般光泽,听来特别有味,特别受用(感觉学友年轻时比较爱炫耀嗓子,某些歌就有点腻,唱得过了。特别是现在听了音乐之旅之后再听回去,更是如此。人到中年,嗓音的变化除却生理因素而外,无疑也有心理因素,因阅历的增长而对人对事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看法,这些都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在歌里。华仔的颤音也有这个特点,年轻时太过跌宕,只放不收,一味炫耀嗓子,有做作之嫌,现在分明也含蓄了些,收敛多了,且加了不少沧桑感。《练习》可谓歌人合一的杰作,放在20年前是出不来的)。
      《李香兰》开头,在萨克斯之前,是很小一段空灵的音乐,空灵中又带有些许来自远古的钝厚,让人乍一听来,心里空落落的,如同喧嚣的大街上,人群突然寂灭,只剩下你一个人,你突然间落入另一个世界,黑暗的,充满神秘的世界(我后来看电影《马语者》,片头音乐给我的感觉,也是这个味道。真是神奇)。然后哀而不伤的萨克斯缓缓响起,高高低低徘徊不已、缭绕不休,慢慢慢慢的绕高,绕了几叠绕到最高点,顺势悠悠回落,渐于消散……然后,轻轻敲起几声钢琴调子,宛如破雨打残荷,冷清孤寂,此时,萨克斯又缓缓响起,却是“恼春风我心因何恼春风”的调子了,夹以清冷的钢琴声,说不出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配乐暂时终了,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全场万众尽皆屏住呼吸,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学友醇厚的歌声终于在这令人迷醉的音乐世界里动情响起……
      这首歌的伴奏很轻,以钢琴为主(演唱过程中,也有几拨吉他声,几弦提琴音,萨克斯间或有之,最后歌声终了,萨克斯又出场了)。学友卓越的唱功在这首歌里展露得淋漓尽致。“恼春风”,起音醇厚,“我心因何恼春风”,一个“恼”,一个“风”,颤音却又丝丝呜咽不绝,至“夜雨冻”,学友一嗓子扯起来,竟一变为苍凉劲厉,由浓云压城变为大野长风。……
      待唱到第一遍高潮——
      啊…… 像花虽未红 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
      啊…… 是怀酒渐浓 或我心真空
      何以感震动
      这个“啊……”字,陡一入耳,真是听得人心旌神摇,见尽了“友情歌”哭腔之境界,一派滔滔白浪迎头滚来,从头到脚洗了灵魂,恍然若失之间,醇厚震撼的颤音转为略带嘶哑的苍凉拉音,消散在空茫之中,却又余音缭缭……
      “像花虽未红”之“虽”,嗓子捏扁,如山泉流出呜呜之声,“如冰虽不冻”之“虽”,嗓音微微一抽,又如山泉从孔隙中汩汩冒出……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这个“说”音、“懂”音,又一变而为粗犷,如泉出山林,涌入大荒;又如对爱人的悲痛伤怀,痛不自禁之处,一变而为大恸长嗥(这个特色更直接表现在第二遍高潮部分的“如冰虽不冻”的“虽”、“冻”二音那里,才听“虽”泉出山林,立闻“冻”奔涌大荒!这种阴阳刚柔的变化交替,使得学友的歌充满了张力)。
      再听第二段:“照片中”,“那可以投照片中”,益加如泣如诉。“盼找到”,这个“盼”音,学友唱得尤其伤怀,把这个字的宽大音域唱开了,充满了盼而不得、欲哭无泪的痛感。“夜放纵”,这个“夜”字,陡然又一把扯起来,如伤心欲绝的未亡人奔到大野荒原,嘶吼着一任长风扑面,涤荡伤痕累累的心灵。
      接着就是小高潮:回头也是梦 仍似被动 逃避凝望你 仍深印脑中。
      学友唱歌有个特点,就是歌曲高潮部分来临之前那几句,他能给你唱出个小高潮来,把铺垫功夫做足。比如《爱你痛到不知痛》高潮前,“不想想起偏更记起 假装开心心更悲” ,尾音一隐一隐的,有欲拒还留之意,明显是为高潮的“扬”先来个“抑”;紧接着“辗转翻侧因为你起 愿你不是你”,前面唱得还较为柔和,待到最后一个“你”就扯开嗓子拉起,拉到高处,到最末了,却可缓缓然从容地回落下来(学友高音特色之一),显得收放自如,对音调的驾驭实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这一拉一收,高潮前的铺垫就来来回回的做好了。
      这首《李香兰》里,我们来品品高潮前的铺垫“回头也是梦 仍似被动 逃避凝望你 仍深印脑中”这四句,“回头也似梦”这“也”,粤语发“ya”的音,学友又是扯开喉咙拉开,其收得细放得粗真是跌宕多姿,令人叹为听止。“被动”、“逃避”两处,随着乐器的陡然激荡,学友一下把嗓子压起,胸腔振起,嗓音突显浑厚,令听者陡然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那种凝重。“仍似被动”之“动”,“凝望你”之“你”,在重低音的震颤下收尾,偏还又拿出张学友看家本领,微微回落,再回旋二三,听者心里抖动得更厉害了。至“仍深印脑中”,最后一个“中”字,学友就长拖起来。演唱会现场,看他双眼紧闭,满脸迷醉的神色,带着心痛哀惋而又些些兴奋的感觉,来迎接歌里即将到来的高潮(坊间所谓“友式哭腔”~);此时,其颤音抖动之速,已不可辨……
      这首歌里,演唱过程中,学友中高音运用自如,在深深哀伤、无限深情之外,他唱出了不尽的况味,浑厚、苍凉、沧桑、轮回、豪迈、劲厉、粗犷、呜咽、心碎、跌宕、抽泣、缓流……随着演唱的进程和歌手情绪的变化而自然转换,实也难于一一细表。真的感谢学友,给我们演绎出了这样美妙的音乐:)
      整首歌前一二段唱完之后,MP3里掌声四起,掌声之中响起了一段箫管,空空吹出,吹得人心里也空空的。钢琴一直在伴奏,箫管消了,萨克斯又起了,最后一齐振作,迎来学友无与伦比的歌声,对高潮部分做最后一遍的演绎……
      最后一遍演绎高潮,学友开始变调了(高潮变调是优秀歌手必具的手段,不同的是有的变调是曲中已有,有的变调则是现场发挥,学友这里的变调属于后者,这是现场演唱中歌手情绪的发展波动在歌声里自然而然的反映,可遇不可求),“啊…… 像花虽未红 如冰虽不冻 却像有无数说话 可惜我听不懂……”唱第一二遍时,是忧伤哀惋的情绪居多,但听来隐隐感觉学友之余力还未尽,有亢龙有悔的味道。唱第三遍之时,是痛不胜痛,痛就是痛,痛得已有点不耐烦忧伤哀惋戚戚切切了,就在足以穿骨透髓的长长的拉音中加入了苍凉沧桑的跌宕感,如同孤狼在旷野中悲痛的仰天长嗥,劲厉高亢的嗥叫在月下的茫茫旷野上如疾风般游走不休,总是在劲厉强健中夹有毫不掩饰的抽泣(“或我心真空”这个“心”字,唱得人陡然心碎),末了总不忘收一个尾音,或是声调从鼻腔外沉到嗓子底,如第一个“啊……”字,末了一收,缓缓的有似从容不迫;或是本已收了音,还要拼着余气往外绕三绕,拗着劲儿就是要跟老天叫个板,如“可惜我听不懂……”最后那个“懂……”,有似长江三叠浪最后一排余浪,本已跌得没有劲儿了,偏还要迎着风头再叠一个出来,那架势竟是比前浪还要高……听到这,我不免心意激荡、眼眶湿润了——这还要绕三绕的尾音、还要叠一叠的余浪,于我们这些浊世人,感伤百年世事不胜悲的庸碌凡夫,便分外觉得振作;于我这般骨子深处有孙大圣“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至此敢争先”情结的普通人,便益加觉得意思非凡,在一场雨打风吹之中,在一片哀怨凄惋之末,陡然冒出这么一声声儿苍凉的豪迈,在沧桑轮回遍地落红里我看到了永远不老的青春的张扬,是一曲老艳的悲歌里横空打来的一根金箍棒,管他玉帝与佛祖,五百年后俺老孙还要大闹天宫!
      
      听过学友版李香兰之后,我再去寻传说中的周星星《国产凌凌漆》版本、林志炫的《秋意浓》和玉置浩二的日文原唱来听。我对周星星不是特别有感觉,所以听了他那个被不少人称赞的版本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感觉(这也在意料之中)。林志炫的嗓音纯净清澈,高音清亮高亢,他的《秋意浓》另有一番味道(不过我更喜他那个《离人》,那歌学友也演绎过)。玉置浩二,我因学友的缘故,知道他是日本情歌首席天王,且也是优秀的音乐创作人;把他的《李香兰》静静听来,觉得深情中萦绕不尽的哀伤,且带有些许沧桑之感,跟我听学友的感觉最为接近,也可算一首杰作了。不过,要在一首歌里唱出如学友的《李香兰》般繁复精彩、深邃苍凉的内涵,林志炫和玉置浩二就远远不及了!这也是为什么学友版李香兰被在下推为华语音乐第一神品的根本原因。
      
      我听他的李香兰,2002音乐之旅
      真的感到,那一刻
      上帝亲吻了张学友的嗓子
     
  11. 相当

    相当 New Member

    注册:
    2006-03-28
    帖子:
    9,431
    赞:
    42